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導覽語音_池上柑仔店文化
點閱率 : 2717
雜貨店,在中國大陸叫糧店,福建、台灣稱作柑仔店,是販賣各式各樣家用品與糧油食品的零售商店。這樣的經營方式,是20世紀港澳社會中較為風行的方式,而這種經營方式也流行於華南一帶,民國初年才隨著移民普及至台灣。
在便利商店席捲臺灣之前,街頭巷尾最常見的就是雜貨店。雜貨店銷售的商品與現在的超市類似,甚至還有賣米、雞蛋、蔬菜。但在1990年代之後,雜貨店由於進貨成本、管理、營業時間及服務皆比不上便利商店,因此在都會區節節退敗。
而便利商店是在1930年開始興起,美國南方公司於美國達拉斯(唸Dallas)開設了27家圖騰商店,並於1946年將營業時間延長為早上7點至晚上11點,所以又名7-Eleven。
在臺灣,便利商店是在1978年引進,通常具有連鎖體系、24小時營業、面積小、開架式販售等特質。便利商店曾一度在1979全面改為16小時營業,直到1983年才又恢復24小時營業至今,而臺灣平均每3千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商店,是全世界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國家。
台灣的都會區要看到雜貨店的機會已經非常少了,只有農村地區還有少許雜貨店,因此,「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」納入了雜貨店的設計,希望讓四、五年級生重溫回憶,也讓其他旅客體會早期人們的生活型態。
在便利商店席捲臺灣之前,街頭巷尾最常見的就是雜貨店。雜貨店銷售的商品與現在的超市類似,甚至還有賣米、雞蛋、蔬菜。但在1990年代之後,雜貨店由於進貨成本、管理、營業時間及服務皆比不上便利商店,因此在都會區節節退敗。
而便利商店是在1930年開始興起,美國南方公司於美國達拉斯(唸Dallas)開設了27家圖騰商店,並於1946年將營業時間延長為早上7點至晚上11點,所以又名7-Eleven。
在臺灣,便利商店是在1978年引進,通常具有連鎖體系、24小時營業、面積小、開架式販售等特質。便利商店曾一度在1979全面改為16小時營業,直到1983年才又恢復24小時營業至今,而臺灣平均每3千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商店,是全世界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國家。
台灣的都會區要看到雜貨店的機會已經非常少了,只有農村地區還有少許雜貨店,因此,「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」納入了雜貨店的設計,希望讓四、五年級生重溫回憶,也讓其他旅客體會早期人們的生活型態。